張粉英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將在全國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然而,整治手段再嚴厲,規則再細,總會存在一些漏洞。比如,針對網絡實名制,假如遇上糊涂家長,讓孩子用自己的身份進行賬號注冊,或者孩子直接使用家長注冊好的賬號,還是可能一入網絡深似海,難以自拔。所以,凈化網絡環境,部門整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在于陪伴孩子的成年人,也就是家長。
作為家長,要對孩子負起監管責任。不光要控制孩子上網時間,還要知曉上網內容。有些年輕家長讓孩子看抖音,自己是落得個耳根清凈,但害了孩子,一看抖音就上癮,再斷就很難。有些家長將孩子托付給老人,老人卻不懂網絡,以為孩子安安靜靜在家就沒事,結果就在網絡上出了事。
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的很多行為,孩子都會模仿?,F在“手機病”成為社會的“流行病”,走路看,乘車看,等車看,吃飯看,下班一回家,沙發上一躺,刷小視頻,孩子不費事就能學會跟著刷。這是立竿見影的身教,身教失敗,再嚴厲的言教都不能改變教育失敗的現狀。
網絡時代,是對家長提出更高要求的時代。既不是“孟母三遷”的時代,只要買個好學區房,上個好學校,就能將孩子培養成人;也不是“棍棒出孝子”的時代,孩子不聽話,僅靠狠狠打、狠狠罵,只能適得其反。家長自身要與時俱進,多聽專家的話,為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整治”,只有規范了自己的行為習慣,才能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良師”。
想讓雛鳥會飛,不是一腳把它踹出鳥窩,而是自己先飛上藍天,讓雛鳥跟著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