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繼健
因為妙虛一直心生愧疚,我建議,請師兄梅士軍攜“天音”去九華山與“地韻”合璧,以后每年舉辦一次“天音”“地韻”合璧雅集(冠之以“九華琴會”),得到梅大哥無比的贊同后,就開始行動。
梅曰強老師去世以后,妙虛與同門的聯系較少,不認識大哥梅士軍,我于去年夏天特地去南京向大哥言明此事,梅士軍大哥欣然應允。妙虛邀請了安徽文聯的幾位作家及友人共同參加雅集,除了照片視頻,也以文字形式記錄留念(一位作家還據此寫了一篇小說《雙琴記》)。我因為當時有事無法前往,很遺憾沒能去到妙虛師傅主持的九華山禪宗藝術研究院所在地九華山“般若島”。
“天音”“地韻”成琴于2002年,距今二十年了,手工制作的古琴難免會出現各種瑕疵,嚴舜揚先生出于對梅曰強老師的敬重,聯系了梅士軍大哥,意欲重修“天音”琴,繼而想到了“地韻”可能也會有類似的問題,2021年6月,我接到了舜揚兄的電話請我聯系妙虛,他表明愿意無償修復“地韻”琴,并更換部分配件,妙虛欣然應允。2021年6月9日,舜揚兄專門驅車前往九華山般若島,取來“地韻”琴。
嚴舜揚將兩床琴取回揚州后,仔細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面板破損、漆面開裂、漆面鼓包、整體變形導致嚴重抗指,音色不通透等等。于是決定剖開兩床琴,針對這些問題逐一排查修復。
兩床鰲魚琴原本的面板材質是紅柳木,在剖開琴后,嚴舜揚發現“天音”琴腹腔內鑲嵌了杉木(這類似于唐代雷威琴雙層面板的做法),雁足承托的體積過大,腹腔有效發聲體積過窄,導致琴體音色發悶,尤其高音區不發聲,在客觀測量了腹腔數據后,決定按照原琴94.3厘米的隱間長度重新定腹腔結構,挖除部分木料使琴體達到最佳的音色表現狀態。在修復過程中,嚴舜揚發現“地韻”的面板非同尋常,在挖除一定厚度的木材精心打磨后,面板腹腔顯現出龍紋的模樣,并且此琴組裝了兩塊楠木作為納音,取青桐料作為雁足承托,十分別致。
在完成校音后,嚴舜揚攜琴去南京與梅士軍大哥商議定音,在確認了音色后,梅士軍大哥在琴腹內題字落款:“梅曰強斫 壬午年,嚴舜揚 梅士軍修 辛丑年夏?!?/p>
嚴舜揚與梅士軍敲定了音色后,又與妙虛商議漆色,遵循了妙虛的想法,將原來黑底飄紅的漆色修改為通體素黑色。并且,在配件上也下了一番功夫,重造軫池,更換岳山,并為“天音”“地韻”雙琴配上黃金徽位,白玉軫足,至此,琴體修復工作完美收官。
鰲魚琴長度為140厘米,常規古琴琴囊(123厘米)的尺寸無法容納,在完成琴體的修復后,嚴舜揚特意根據琴體的線條,為其定制了兩只隨形琴囊,兩床琴的龍頭一剖為二呈對稱狀,兩只琴囊也是陰陽相對的。
問到舜揚兄為何花費這么大的精力修復這兩床琴,他停頓了一下,目視遠方說:“能修復梅老這兩床鰲魚琴,讓這兩床琴妙音再現,再傳千年,我覺得與有榮焉?!?/p>
妙虛法師為“地韻”撰寫了琴銘,并刻于底板之上:
道,不可須臾離也。近道者,唯樂!可達天籟者,琴也。
地韻,唐紅柳,生九華山之龍池,緣“姊妹龍”為社樹!
雨暴蛟起社樹滅,遂成古寺鰲魚,倏忽晨鐘暮鼓自遠深!
壬午初,鰲魚壽盡,余請先生梅曰強斫鰲頭魚尾雙琴,師持琴曰“天音”,余持琴曰“地韻”。
辛丑夏,雙琴重修,嚴舜揚主修,天籟再出。大吉祥堂妙虛志。
作者簡介:
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廣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廣陵古琴學會會長,綠綺小筑主人。文化和旅游部全國文化和旅游干部網絡學院特聘專家,揚州文化研究所首批特聘研究員。主編《廣陵古琴》《廣陵琴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