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宇
前日里文友M君與我閑聊,談及寫書、出書、送書時,忽然欲言又止,“不說了,不說了,說出來有點尷尬”。我笑說,“你我之間無話不談,不妨說來聽聽?!盡君告訴我,“上個月有人登門,前來討要自己在十年前出版的一本書。實話說,那本書當時影響不錯,送贈不少,線上線下發售的行情也很好。無奈多年下來,自己家里收藏的只剩一本了”。怎么辦呢?一旁的女兒說,“到網上看看唄,興許能夠淘到呢”。M君立馬打開電腦,輸入出版社、書名以及作者姓名瀏覽一番,果然發現在一個網上書店尚存四本,另一家網店還剩兩本。于是,干脆一股腦將兩家的庫存統統買下了。
隔一天下午,兩處買的書就按地址如期寄到了。M君急切地打開包裹,六本書赫然在目,他說自己的內心如同找著了走失多時的孩子那樣的激動和興奮。然而,翻開依然嶄新的書頁,有三本書的扉頁分別有某某某惠存、某某某雅正以及自己簽名的字樣。M君說,當時內心里五味雜陳,說不上什么滋味。
M君接著說,仔細捋了一下大致的路徑。大概那幾位由于工作調動、搬家或是清理家私等原因,將別人送的書當做廢舊物品處理,爾后又被專業機構揀了回來再度放到網上低價銷售。那三位自己都很熟悉,當時簽名送書的情景也歷歷在目。本以為他們皆是愛書的君子之人,卻原來只是逢場作戲而已。M君談及此事面色潮紅,分明有些激動。我聽說后亦有幾分感嘆,勸道,說那幾位的人品有問題當然有些偏激,但至少說對他人的不尊重是無可置疑的。
仔細想來,生活中這樣的人和事還真不少。一次,我在一家酒店看到一面墻的書架上擺放了不少裝幀精美的中外名著。此時客人還沒有到達,一邊看書一邊等客人倒是兩全其美的事情。于是,隨手取下一本準備翻閱,卻不料到手的竟是空空如也的盒子,再取其他的亦是如此,整個墻面上的所謂書籍都是空盒子加漂亮的外包裝。店主人看著我莞爾一笑,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書”是用來裝點門面的呀。
M君的遭遇和我本人見識到的事情很能說明問題。前者一邊熱情滿滿地向作者要書,一邊或許翻都未翻便隨手丟棄,是裝扮成一副愛書的模樣;后者則純粹是為了裝點門面,博取名聲。確實,人群里對于書籍的喜歡,既有真假之分,也有虛實之分,從中可以觀察到具體人的價值取向。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到用時方恨少。裝得斯文儒雅也好,故弄風雅也罷,不是也從另外一個側面佐證了書香的魅力無限么。但是,不真心愛書,不喜愛讀書,缺少文化底蘊,其知識層次、內涵修養等終究還是經不起推敲的。
寫書、愛書、讀書的風氣是值得欣賞、值得贊許的清流。真心愛書的人對心儀的書,小心珍藏,反復研讀、再三咀嚼。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的書籍,力求讀出其中的奧妙,思考對自身的啟迪。古今中外,如饑似渴求知苦讀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給人們深刻的啟迪和教益。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很短,只有不停地讀書學習,才能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為什么網絡上的流言、謠言有些人一聽就信呢?很大程度在于碎片化的信息看多了,沒有能安心定神讀幾本書。如今不少人的心氣浮躁,大約與他們讀書甚少卻想法太多有關。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讀書能讓人擺脫平庸、心靈充實。喜愛讀書,是追求真理、認識世界、創新創造、提高自我的基石。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學識、涵養、舉止也會不斷得到提升和完善。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受到人們的尊敬,對知識淵博的人充滿敬意是文明社會的主流價值標準。歷史和現實中都曾發生過與書籍、知識過不去的事情,那一定是野蠻、專制、愚昧、落后的行徑?,F在,書屋、書吧在許多城市隨處可見,政府層面舉辦讀書節、倡導建立書香社會、推廣全民閱讀等等,這些舉措對提升全體公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等意義重大,長期堅持、久久為功,對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提升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愛書、讀書不是給別人看的,更不是為了裝潢門面。當它真正演化為內心的渴求、內在的需要時,才會變得自覺和自愿。大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小到個人的成就事業,都離不開不間斷地讀書學習,這就是書香的巨大魅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擠出時間走進書本,我們還希望有更多的好書問世。各行各業的人們,都當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有計劃、有目的地讀書,努力做到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唯有如此,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才會愈加強大,人的一生也才會更加充實,更有意義。
作者簡介:
省國企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個人專著多部,近期發表文藝評論、散文、隨筆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