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人
和蔣瑜相識還是在20年前。那時住在賈莊,常到瘦西湖晨練,有3個中年人在晨練后常聚在一起聊天,遇到的次數多了,大家都會禮節性地點頭打個招呼。時間一長就熟悉了,得知他們都是老師,但姓甚名誰也沒有打聽過。直至搬到錦旺苑,有一次在小區遇到其中一位,他正推著輪椅陪老人散心,才知我們是鄰居,彼此留下了姓名。幾年前在錦旺社區櫥窗善行義舉榜,看到他一大家子的團圓照,事跡材料介紹,他是個大孝子,多年如一日,侍奉癱瘓在床上的老母,常將老母背下樓,推著輪椅在小區轉悠??戳诉@個,對他的好感陡然增加了許多。
蔣瑜從揚州職業大學退休已10年了,除侍奉老母外,最大的愛好就是打乒乓球和攝影,特別是攝影已經堅持40多年了,留下了上萬張照片,都分門別類在家里擺著呢,興趣支撐了他的堅持。照片的藝術水準,我是門外漢,不敢胡說八道,但看了舒服,倒是真心話。前些時候,他又發了一些不同歷史時期的照片給我,一下子激發了我對蔣瑜照片的好奇。
一個人能把興趣愛好堅持一輩子,說明他不是趕時髦裝酷的人,也不是見異思遷的人。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日積月累形成歷史,傳承文化,留住記憶,見證人生。有人打工過一輩子,有人做學問過一輩子,有人做小生意過一輩子,也有人“修地球”過一輩子,等等,活法多樣,無所謂好壞,自己滿意就行。蔣瑜無論是教書育人時,還是退休賦閑時,他把興趣用在光與影的捕捉上,鏡頭聚焦日常生活,把一個個瞬間留住。這樣的一輩子,其意義和價值已超出了他個人。
照片見證了歷史。蔣瑜的照片題材廣泛,凡風景、街巷、人物、田野、花鳥等,只要他感興趣,快門一按,都是他關注的內容。有一張大雜院的照片,歷史滄桑感十足。拍的是正門,院子估計是過去大戶人家的,十多級臺階上面才是大門。有站著晾床單的老大娘,坐在小板凳上的老大爺,坐在臺階上抱孩子的小媳婦,站在臺階上似乎閑談的老婦女。院子門庭很高,大門上方有匾額,馬頭墻整整齊齊,門外臺階大院上方,電線橫七豎八,曬的衣服紅紅綠綠,擺的東西亂七八糟?,F在的老城區在微更新之下,早已清清爽爽了。上萬張照片,跨度四十年,前后對比,不由得你不去追問,我們大姑娘小伙子的穿著曾經那么土氣過?我們老城區的街巷曾經那么破舊過?我們農民種地曾經那么原始?對照現在照片上時尚的年輕人、清爽的老街巷、先進的機械化,你不得不信,40年前我們就是這樣,今天的好日子是靠大家奮斗出來的。
照片留住了親情。蔣瑜的大家庭其樂融融,他經常用照片把它記錄下來,四世同堂是家和萬事興的標志,盡管家庭越來越小型化,工作節奏越來越快,但工作再忙,壓力再大,親情不能忘。蔣瑜常把兒孫召集起來與老母親團聚,留下一個個溫馨的瞬間。我在想,他的照片一方面是記錄歷史、記住親情,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孝道的教育、文化的傳承。上代傳下代,生活再現代,傳統不能丟?,F在小年輕組建家庭大都單過,由于他們生活壓力大,也很少與父母團聚,加之很多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客觀上形成了為數不少的空巢老人。社會化養老不能完全解決親情陪護問題,作為晚輩如何處理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需有社會責任感。而蔣瑜用照片率先垂范,為晚輩放了個樣子。
照片充實了人生。蔣瑜退休已10年,越活越年輕,注重鍛煉肯定是重要因素,但與他癡迷攝影似乎更有關聯,因為藝術使人年輕,給人活力。有藝術修養的人會通透,不至于物欲太盛而飽受折磨;有藝術追求的人會成功,他置世俗流言于不顧而專注興趣。別看人生幾十年,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平淡無奇,回頭一看,不過就是一個橄欖型的三段論。頭一段學做人,從蹣跚學步到走出校門,其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對他影響甚大,特別是待人接物方面更是關鍵,蔣瑜用親情照片為兒孫們留下了孝親愛友的活教材。中間段學做事,一般人這段最厚重,愛崗敬業,有自己能夠養家糊口的手藝,在單位是骨干,在家是頂梁柱,在社會是中堅,還得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練到一切成熟了,也就退休了。結尾段學生活。退休后沒有了工作壓力,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壓力還是有的。服侍老的,管住小的,過好自己,還真不容易。他們往往在大家庭中發揮家長居中調和的作用,既為長輩盡孝道,又為晚輩做牛馬。有時還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凡事不計較,遇事和事佬,一切皆隨緣,為晚輩舒心,使自己開心,讓長輩放心;把自己的老窩經營好,不給晚輩添麻煩,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讓自己的第二春更精彩。
蔣瑜喜歡攝影,從何時開始的,我不得而知,但我見證了他熱愛生活的20年,他用照片定義自己的人生,讓照片融入生命,盡管照片定格的是瞬間,但若干個瞬間就拼湊出豐富的歷史。盡管攝影是個人愛好,但老照片似乎讓他的老年生活變成了鮮艷的彩照,無意之中為社會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