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邵澤宇 揚州發布記者 丁佐春
11月17日,市農業農村局根據農業農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發布信息,提醒廣大單位和個人,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規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原生種,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它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原則上不應支持物種跨水系放流,特別是鯉、鯽等地方品種較多的種類,只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種。
1、紅耳彩龜(紅耳龜、巴西龜)。原產于北美洲,作為觀賞龜類引入我國。由于其適應性強、食性廣,一旦流入江河,將大量捕食小型魚、貝和蛙類的卵及蝌蚪,掠奪其他生物特別是本土龜類的生存資源,使其生存受到打擊不利影響。
2、美洲牛蛙(美國青蛙)。牛蛙原產于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地區,是一種大型食用蛙,1959年引入我國。由于適應性強、食性廣、天敵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易于入侵和擴散,從而威脅本土水生生物生存。此外,其攜帶的蛙壺菌是導致兩棲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
3、革胡子鲇(埃及塘虱)。革胡子鲇于1981年11月從埃及引進,其形態與我國南方產的胡子鲇相似。由于個體大、生長快、易繁殖、適應性強、耐低氧、抗低溫,在自然水域很容易形成優勢種,可通過捕食和競爭對本地水生生物造成威脅。
4、短蓋肥脂鯉(淡水白鯧)。短蓋肥脂鯉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形似食人鯧(納氏臀點脂鯉),但口裂較小。淡水白鯧在華南地區的自然水體有分布,可通過捕食和食物競爭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破壞生物多樣性。該物種對水溫要求較高,低于7℃時就開始死亡,在北方自然水體里不能越冬。
5、納氏臀點脂鯉(食人魚、食人鯧)。原產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外觀與淡水白鯧相似,區別是下顎明顯突出,口裂較大。食人鯧對人類具有攻擊性,是典型的高危外來魚類。
6、克氏原螯蝦(小龍蝦)。原產于北美洲,抗逆性強,繁衍速度塊,能在各種水體中生存,是優良的養殖品種??耸显r喜歡穴居,擅長打洞,會導致部分梯田地區灌溉用水的流失,已在貴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定危害。
7、福壽螺(蘋果螺)。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上世紀80年代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引入我國進行養殖,但由于口感不好且攜帶人獸共患的寄生蟲,而被棄養并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泛濫成災。福壽螺食量大,可造成水稻等水生植物減產甚至絕收,嚴重影響糧食生產。
8、清道夫(下口鲇、吸盤魚、琵琶魚)。實際可能包括野翼甲鲇、豹紋翼甲鲇等多個種類。原產于亞馬遜河流域,作為熱帶魚養殖中的“水中清潔工”引進。清道夫天敵少、繁殖力強,不僅刮食藻類,還能吞噬魚卵和魚苗,嚴重威脅其他魚類繁殖生長。
9、羅非魚(非洲鯽魚)。原產于非洲和中東,喜高溫、耐低氧,海、淡水中均能生活,雜食性,搶食力強,生長迅速,現已廣泛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所引進,是聯合國推薦養殖的優質水產養殖品種。
10、雀鱔。原產于美洲地區,包括眼斑雀鱔、鱷雀鱔、長吻雀鱔等7個種類,目前我國引入比較常見的是鱷雀鱔和眼斑雀鱔,自然水域最常見的是鱷雀鱔。由于鱷雀鱔其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以外來入侵物種的形式生存在新的環境下,將會對漁業生產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
11、食蚊魚(柳條魚、大肚魚)。原產于中、北美洲。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被引進到世界各地作滅蚊用途。因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爭,破壞生態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
12、麥瑞加拉鯪(孟加拉鯪、紅眼鯪、麥鯪、印度鯪)。原產于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我國,生長迅速,個體大,目前主要作為肉食性魚類的餌料魚養殖。在珠江和長江水系均較常見,對鯪等本土種的威脅較大。
13、露斯塔野鯪(南亞野鯪、泰國野鯪)。原產于南亞,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養殖。其食性較廣,搶食能力強,繁殖力強,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容易搶占本地土著魚種的生態資源,擠占其他魚種生存空間。
14、鏡鯉。原產于歐洲,包括德國鏡鯉、散鱗鏡鯉、烏克蘭鱗鯉以及其他經雜交改良后的品種,目前已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推廣養殖。進入自然水域,可能占據本地鯉的生態位,并對本地鯉造成遺傳侵蝕。
15、云斑尖塘鱧(筍殼魚)。原產于東南亞,作為養殖品種引進。目前在海南島和廣東部分地區有分布。是兇猛的捕食動物,在養殖水域對魚苗和蝦苗危害較大。在自然水域,也會影響本土種的生存。
16、馬那瓜麗體魚(花身副麗魚)。原產于中美洲,又名淡水石斑、花老虎、美麗羅非魚,最初作為養殖種引進我國。在海南島分布較廣泛,攝食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強,對本土物種威脅較大。
17、德州豹(德克薩斯魚、綠巨人)。原產于北美洲,原作為觀賞魚引進我國。屬肉食性兇猛魚類,體格強壯,領地意識強,容易攻擊和吞食其他小型魚類。目前在珠江流域和海南島屢有發現。
18、線鱧(泰國鱧)。原產于東南亞國家。由于具有耐低氧、耐污能力強、生長快、易逃逸、護幼等特點,其對鹽度的耐受能力比斑鱧強,導致其較易在天然水域擴散。目前已在珠江流域部分水系發現自然種群。
19、短頭梭鲃。原產于中亞里海地區,2003年引入我國,并人工繁育成功,目前已在多地開展養殖。具有適溫廣、耐低溫、耐低氧、耐鹽堿等特性,易在自然水域生存。其入侵的主要危害是與土著魚類競爭食物與棲息地,特別是鹽堿水域的土著魚類。
20、鱷龜。原產于中美洲和北美洲,包括大鱷龜(真鱷龜)和小鱷龜(擬鱷龜)兩種。作為觀賞及食用動物被引進,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飼養。其生長迅速,生性兇猛,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缺乏天敵,一旦放生野外,將對本地水生動物構成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危害巨大。
21、佛羅里達鱉(美國山瑞鱉、珍珠鱉)。原產于美國,現已引進我國在多地開展養殖。由于養殖逃逸和隨意放生等原因,加之其環境適應能力和繁殖力較強,近幾年來在各地不斷有捕獲報道。在自然水體可能占據本土鱉類的生態類,并捕食其他水生生物,對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22、鳳眼蓮(水葫蘆)。原產于南美洲,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養殖,現已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滋生為雜草。繁殖能力極強,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便快速生長,并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
23、條紋鯪脂鯉(巴西鯛、小口脂鯉)。原產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1996年作為食用魚由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引進我國,并于1998年人工繁殖成功。具有對環境適應能力強、食性雜、耐低氧、不耐低溫等特點,故在我國南方天然水域均存在一定的入侵風險,目前在已在廣東、廣西等部分河流和水庫有種群分布,在河流下游流速較緩處較多。主要危害是與本地土著魚形成食物與空間的競爭。
24、虹鱒。原產于北美。肉食性魚類,性兇猛,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作為食用魚被引進國內,現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展養殖。由于其具掠食性,可能占據本地鮭科魚類的生態位,也會捕食其它魚類,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目前已在黃河上游多次發現。
25、大口黑鱸(加州鱸)。原產于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取得人工繁殖成功,目前華中、華南等地養殖量較大。典型肉食性魚類,掠食性強,攝食量大,喜捕食小魚蝦。生長較快,目前在江河中垂釣所獲最大個體重10公斤以上。大口黑鱸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可吞食其他魚類受精卵和幼魚,抑制其他魚類種群數量增長,從而帶來嚴重影響。
26、眼斑擬石首魚(美國紅魚)。原產于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水域。生長迅速,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為廣溫廣鹽性魚類,食性廣泛,對餌料要求不高。我國于1991年開始引進并進行繁殖,養殖范圍由南至北不斷擴大。由于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部分沿海灘涂、磯礁、防波堤等地方均有釣獲,因其生存能力強,并捕食本地魚類,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利影響。
27、斑點叉尾鮰(溝鲇)。原產于北美。我國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取得養殖、繁殖的成功,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人工養殖已形成較大規模。耐低氧,對水體的酸堿度和鹽度的適應性廣,偏肉食性。由于其適應范圍廣,一旦進入自然水域并建立種群,可能占據本地鲇等魚類的生態位,造成其他魚類種群數量減少。
28、匙吻鱘(鴨嘴魚)。原產于美國密西西比河。適溫范圍廣,濾食性,生長速度快。我國1988年引進,現已成功地人工育苗并在全國20多個省區市推廣養殖。由于養殖過程逃逸和隨意放生,近幾年來在江蘇、浙江、湖北、陜西、安徽等地方的江河、湖泊屢有捕獲。
29、雜交鱘。包括多種鱘魚的雜交后代,常見的有小雜(以小體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西雜(以西伯利亞鱘為父本,史氏鱘為母本)、大雜(以史氏鱘為父本,達氏鰉為母本)。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
30、太陽魚。包括藍鰓太陽魚、綠太陽魚等太陽魚屬品種及其雜交后代,我國1987年從美國引進,目前已在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浙江開展養殖。該品種適宜在湖泊、水庫、池塘繁殖和養殖,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淡水養殖及觀賞魚養殖對象。該魚具有極強的入侵性和破壞性,近年來在多地河流屢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