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揚州自古即為江河交匯、江淮交匯之地,運河入江通道多次變遷,但都沒有繞過揚州,揚州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的地位與分量由此可見。我們要堅持弘揚長江文化精神,持續做好長江大保護,賡續歷史文脈,打造長江文化遺產保護特色品牌,彰顯揚州在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中的示范作用。
□ 徐國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揚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文化元素眾多、資源厚實、優勢突出。這里既有中華文明的人文高地,又有長江文化的區域富積,理應和大運河一樣,成為國家長江文化公園重點建設示范區、先行區,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樣板。
理念要創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繼長城、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尤其是在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獲得舉世矚目成就之后,黨中央做出的又一戰略部署。揚州自古即為江河交匯、江淮交匯之地,運河入江通道多次變遷,但都沒有繞過揚州,揚州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的地位與分量由此可見。我們要堅持弘揚長江文化精神,持續做好長江大保護,賡續歷史文脈,打造長江文化遺產保護特色品牌,彰顯揚州在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中的示范作用。
規劃要先行。要科學研究、系統謀劃、率先推進揚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在深入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建設方案的基礎上,迅速啟動揚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工作。目前,文旅部、省文旅廳正在牽頭組織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京口瓜洲一水間——鎮江揚州千年運口”“兩淮鹽埠——十二圩鹽業展示”兩個項目進入國家規劃項目庫,江左船運文化保護展示園、江淮古鎮·海絲鎖鑰主題展示園等進入省級規劃項目庫。其實,揚州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三江營江豚保護區等都是我們獨有的優勢,也是我們的強項,要積極爭取,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省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頂層設計。要迅速開展揚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編制工作。
空間要塑造。古城枕河、長江南繞,揚州長江運河的地域特色顯著,足以塑造以文化遺產保護為底色的長江文化脈絡空間。以長江為主線,以大運河、通揚運河(古運鹽河)為支線,整體串聯沿線文化名城、古鎮古村、遺址遺跡、紅色遺產、自然景觀等長江文化資源點,構筑“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空間布局,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核心建設區、重點展示帶、主要展示園要分層設計、分期推進。
遺產保護要加強。要按照省委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部署要求,深入開展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揚州的神墩遺址、郭山遺址、虎山遺址等,都是西周時期的重要遺址,是能夠解明揚州人先祖活動的重要佐證,需要進行發掘。要扎實開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開展長江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程,摸清文化遺產底數。做好揚州城遺址、古邗城、楚漢廣陵城等考古研究工作。通過重要遺址的考古研究,加強文物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和時代價值的系統闡釋,形成一批體現揚州價值、揚州精神的重要成果。要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做好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跡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和重要歷史地段的保護與展示。
文旅融合要提升。要呼應長江文化時代價值,深入推進文旅融合,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發展。要用心打造沿江特色展示區,立體呈現揚州長江風光,形成濱江風光帶。以江都水利樞紐為中心,打造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公園,以三江營生態為核心,形成江豚保護和觀賞景觀,以“七河八島”為基礎,觀賞挹江控淮的壯觀氣勢,以運河和長江交匯點的六圩口門為重點,形成江河交匯、觀日出賞日落的最佳景觀,挖掘瓜洲古渡內涵,打造春江明月夜的“詩渡小鎮”,復建大觀樓,再現巍巍壯觀的觀江高地等,建設一批山水人城和諧共融的城市經典。要圍繞長江開展文藝精品創作,謳歌時代華章;要打造長江文旅精品路線,以揚州為原點,以長江沿線為目標,串聯江城,聯動水路,實現長江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作者單位:揚州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