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3hjqt"><rt id="3hjqt"></rt></wbr>

              <th id="3hjqt"><noframes id="3hjqt"><wbr id="3hjqt"></wbr>
                <label id="3hjqt"><pre id="3hjqt"></pre></label>

                1. 為什么我們如此緬懷袁隆平

                  2021年05月 24日 09:37 | 來源: 揚州晚報-揚州網 | 揚州網官方微博

                  袁隆平院士逝世牽動著國人的心,社交平臺上滿屏都是網友們的深切緬懷之詞,長沙市民更是自發涌上街頭送別靈車,風雨中,市民齊喊“袁嗲嗲,一路走好”,讓人動容。無數普通老百姓發自內心向一位科學家的離去表示悼念緬懷,這應該還是第一次。

                  人們尊敬袁隆平、熱愛袁隆平,因為他研究的雜交稻,是讓老百姓吃飽肚子的科學。民以食為天,在糧食這種天一樣的大事中做出卓越貢獻,當然會得到人們的真心推崇。上下五千年,中國人吃飽飯的歷史并不長,對糧食的重視、珍惜恐怕是鐫刻在我們基因里的。鋤禾日當午、種豆南山下,幾千年來,土地與糧食就是我們自身無法割裂的一部分。有糧才能活命,有糧心中才不慌,有糧才能有一切。所以,“稻花香里說豐年”,讓人感到滿足、幸福,魚米之鄉、飯稻羹魚,更是讓人羨慕、向往。

                  我們對袁隆平、對土地和糧食的深厚感情,不僅基于“活著”這個根本命題,更在于我們在幾千年來的精耕細作中深切地領悟了一個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從歷史和地理上看,我們的自然環境算不得很好,不是隨處都有伸手可摘的果實,不是隨便撒點種子就能長出一片莊稼,我們種田必須要誠懇、要老實,土地不欺人、糧食不騙人,下多大功夫就有多大產量,多勞多得、不勞無獲,種懶田者,不惟養活不了自己,還會備受白眼指責。

                  縱然有不測風雨、旱澇蝗災,我們從來也不會索性躺倒、怨天尤人,也從來不會索性躺倒、相信天上掉餡餅,吃飽肚子,總是要靠自己、靠雙手、靠汗水、靠科學、靠智慧。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中國人難以撼動的生存觀、價值觀。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讓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對他的成就,我們有崇敬、有自豪,但這種崇敬和自豪并不強勢彰顯,時時跳出,偶爾網友論戰會調侃一句:我看是袁爺爺讓你吃飽飯了!如空氣和水般的自豪底氣,在“袁嗲嗲”逝世的今天,迸發出巨大力量,讓所有人深切感受到,原來我們對袁爺爺、對糧食的感情已深入血脈、不可或缺。

                  今天,我們深切緬懷袁隆平院士,最好的致敬就是珍惜每一粒糧食,正如網友所說,“我噙著眼淚,默默扒光碗里最后一粒米”。

                  稻花香里,英魂永存! (大洋)


                  責任編輯:進展

                  揚州網新聞熱線:0514-87863284 揚州網廣告熱線:0514-82931211

                  相關閱讀: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為“揚州網”或“揚州日報”、“揚州晚報”各類新聞﹑信息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均為揚州報業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寄奉稿酬。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1. <wbr id="3hjqt"><rt id="3hjqt"></rt></wbr>

                            <th id="3hjqt"><noframes id="3hjqt"><wbr id="3hjqt"></wbr>
                              <label id="3hjqt"><pre id="3hjqt"></pre></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