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br id="3hjqt"><rt id="3hjqt"></rt></wbr>

              <th id="3hjqt"><noframes id="3hjqt"><wbr id="3hjqt"></wbr>
                <label id="3hjqt"><pre id="3hjqt"></pre></label>

                1. 漫評:品味“端午粽”里的文化遠香

                  2021年06月 11日 09:14 | 來源: 揚州網 | 揚州網官方微博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大街小巷,粽子飄香。在傳統的端午節里,讓我們細細品味這粽香里的精神意蘊,看看小小粽子,到底包的什么?

                  包的是文化傳承。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盛大的龍圖騰祭祀習俗?!对娊洝分性羞^詳細的描述?,F在一般認為,粽子是用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祭奠,成了端午節包粽子最醒目的文化符號。千百年來,華夏兒女那種對愛國主義的褒揚、對高尚人格的敬仰始終不變,粽子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美好精神的一種寄托,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飄出的不僅是粽葉的清香,更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清芬。

                  包的是家國情懷。對中國人來說,粽子不止于滿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溝通交流的載體。人們需要在傳統節日中感受人倫情感、享受生活美好?,F在粽子的味道越來越是親情的味道,是“摘來半戶青蘆葉,香里晶瑩玉一團”的其樂融融,也是“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的思鄉思親。從蘇軾的“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到歐陽修的“五色新絲纏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從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到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印象,再到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咸鴨蛋,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沉淀著端午帶來的家國情懷。中國人吃粽子,吃的就是一個“情”字。

                  包的是幸福生活。年年端午粽,歲歲味不同。隨著社會的變遷,如今的粽子越來越散發出幸福時代美好生活的味道。粽子的地位和意義,已從獨一無二的“主角”,演變成象征特定文化符號的節日“點綴”。今天,趕上好時代,人們過端午,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居家團圓、休整疲勞的身心;短途出游,享受生活的愉悅;入住民宿,感受他人的故鄉等。假期、美食、風景成為人們過端午不可缺少的“粽子”。新時代的“端午粽”,越來越“甜”、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人民不斷提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可見、可感、可觸。在這里,我們觸摸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融匯結合的清晰脈絡。

                  包的是美好希望。傳統的端午節的魅力,就在于恰如其分地釋放和點燃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棒铡薄爸小蓖?。明代時,人們人們用紅棗作餡包粽子,諧音“早中”;將粽子做成筆的形狀,寓意“必中”,參加科考的學子們考前吃幾個這樣的粽子,討個吉利。傳承到今天,每逢有重要的考試,送粽、吃粽也是必備,都是為了圖個好彩頭。就這樣,詩意厚重的端午節,在人們亙古不變的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企盼中得以賡續傳承。

                  節日民俗在時序更替里循環,精神意蘊在集體記憶中傳承。端午節里的文化遠香,承載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比粽子更芳香,值得我們去品味。(陳寶泉/文 沈江江/繪)



                  責任編輯:進展

                  揚州網新聞熱線:0514-87863284 揚州網廣告熱線:0514-82931211

                  相關閱讀:

                  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為“揚州網”或“揚州日報”、“揚州晚報”各類新聞﹑信息和各種原創專題資料的版權,均為揚州報業集團及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通過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上述來源。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寄奉稿酬。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1. <wbr id="3hjqt"><rt id="3hjqt"></rt></wbr>

                            <th id="3hjqt"><noframes id="3hjqt"><wbr id="3hjqt"></wbr>
                              <label id="3hjqt"><pre id="3hjqt"></pre></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