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將在太空遨游183天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送回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大地。出艙后,王亞平說:“想對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啦!”許多網友被她的笑容治愈,贊為“宇宙級浪漫”。
我們看到,神舟十三號這次太空航程,有著更多“向未來”的任務:去年12月9日,三位航天員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拿出一朵和女兒在地面一起制作的花朵折紙,輕輕放進水膜中,原本小小的折紙在水中“綻放”開來,贏得一片掌聲。今年元旦,航天員們在太空跨年之際,與來自北京、香港、澳門的大學生“面對面”;歸來前不久,航天員們又與美國中小學生視頻連線答疑。
在太空之旅中,航天員們向全世界的青少年傳遞對星辰大海的好奇和勇氣,特別是“摘星星的媽媽”與自己的孩子的互動,更讓人感同身受,激活青少年探索太空夢想?!帮w天”夢很遠,遠到古老的敦煌壁畫;“飛天”夢又很近,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不過短短23年。23年時間,從無人飛船到載人飛天,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太空短期停留到中長期駐留,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在浩瀚太空刷新高度。
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月前,美國總統肯尼迪說過,我們選擇登月并非因為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探索浩瀚神秘的宇宙,需要強大的工業基礎、科技實力,更需要堅定的信心和莫大的勇氣。相比追尋星辰大海的虛幻曠渺,眼前的物質生活必然更容易獲得。但世界的現實告訴我們,長久沉溺于當下,沉溺于“及時滿足”,人們很容易失去邁過重重困難,探索太空、探索未來的信心和勇氣。2018年,著名科幻作家劉欣慈在美國演講時說,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于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愿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
“摘星星的媽媽”和她的同事們,利用寶貴的太空時間,與全世界的青少年交流、授課,就是要努力讓孩子們抬起頭,讓他們相信,浩瀚的宇宙有足夠的空間,來承載他們的想象力。 陳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