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七夕于揚州,不只有“纖云弄巧,飛星傳恨”的纏綿浪漫,更曾是一個特殊的、熱鬧的女性主題市集時間。
清末民初的揚州教場,是一個繁華的江湖,書場、茶館、酒樓鱗次櫛比,打把式賣藝的、算命占卦的、賣唱的……都混跡于此。但是,七夕將至之時,從七月初一開始,教場的江湖畫風突變,各種行當約定俗成暫時讓道,教場街乃至周邊都變成了乞巧市。這是一年一度的特殊市集,擺出來的都是各類精巧女紅,賣貨的主要是家家戶戶的小媳婦大姑娘,拿出她們做了一年的繡花鞋、被面子、枕套子、帳簾子等等。據說剪花樣的張永壽張三麻子,一年中最主要的生意就在乞巧市一季。
揚州乞巧市的特殊之處就在于這是極其少見的、專屬女性的市場時間。七夕節在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認同中,最直接的含義就是女性乞巧——向上天求得慧心巧手。傳統節日中,女性專屬節日恐怕僅此而已,元宵節的“人約黃昏后”,中秋節的“拜月”都只能算有女性因素。在女性專屬節日里,揚州有女性專屬市集的傳統,特別是規模之大(從教場街延伸到附近轅門橋、多子街等),時間之長(從七月初一持續到七月初七,一連七天),在其他地區可能極其罕見,即使有乞巧市,其規模和影響,也很難抵得上揚州教場。教場乞巧市吸引的不只是揚州本地顧客,天南海北的客商每年都會定期前來采購?!皳P州女紅”的品牌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為何是教場乞巧市有如此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這有待方家專門研究。以愚粗淺認知,可能在兩個維度上與其他地區不同。一是對待生活及物品的態度,更為講究細致,精致精細早已融入了這座古城的血脈。二是對待女性的態度,在傳統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揚州傳統女性的地位,特別是在平民世俗階層中,女性的地位可能不一定如我們的“刻板印象”。比如,老揚州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奶奶”,稱呼無親屬關系的成年女性為“女奶奶”,恐怕是其他地區絕無僅有的。雖有一定戲謔成分,但戲謔中也有尊重,外人很難準確理解“奶奶”一詞的含義。此外,在揚州幾乎從無有關女性的禁忌,比如不讓上桌吃飯、不讓上船行舟——過年過節,下廚房燒飯的通常是“男人家”,揚州船娘早就撐起了一家生計……
又是一年七夕將至,挖掘一點揚州文化傳統中的女性特質,發現還是挺有意思的。 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