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8月26日上午10:00
地點:市政府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發布人:
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 吳 軍
揚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 敏
揚州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 徐安朝
揚州市城管局黨委委員、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 王友書
寶應縣副縣長 鄒 愷
江都區委常委 楊 東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你們參加“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揚州市‘六個好地方’建設”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三場,我們將邀請相關部門和地區圍繞“綠色發展、美麗宜居”好地方建設介紹有關情況。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發布人有: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 吳軍,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敏,
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 徐安朝,
市城管局黨委委員、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 王友書,
寶應縣副縣長 鄒愷,
江都區委常委 楊東。 。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新華網、中國新聞社、央廣網、新華日報、省廣電總臺、現代快報、江蘇經濟報、鳳凰網、網易新聞、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電傳媒集團等。
首先,請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敏進行主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敏:
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宜居好地方建設的相關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揚州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總書記視察揚州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推進美麗宜居好地方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得到有效加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加,天藍地綠水清的好環境、好生態也成為了揚州好地方的鮮明底色。十年來,揚州相繼獲得國家生態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邗江區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廣陵區入選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揚州三次被省政府評為大氣污染防治優秀城市。十年來,市區PM2.5濃度由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達到52.9%,同期的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由64.9%提高到78.4%,提升了13.5個百分點;全市省考以上斷面優Ⅲ比例由55.6%提高到93.6%,提升了38個百分點,全面消除了劣V類水體,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南水北調輸水干線水質穩定達到Ⅱ—Ⅲ類。自2013年10月通水以來,揚州已向北輸送清水超過550億立方米,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十年來,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由2014年的87%提高到去年的93.6%,七年提升了6.6個百分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污染防治攻堅取得明顯成效。十年來,我們深入推進“263”專項整治,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不斷調優調綠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統籌“控煤、治企、管車、抑塵、禁燃”五氣同治,推進“全域治理、全河(湖)達標”行動,三年污染防治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煤炭消費總量下降14%;全市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化工企業由586家壓減至93家,完成了揚農化工、聯環藥業、金豹皮革等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累計建成2個國家級、3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建筑工地實行了揚塵標準化管理,遷建了高郵市、寶應縣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徹底解決了水源地的環境隱患,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依法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1010平方公里,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運河三灣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項目入選“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二、生態保護修復全面加強。十年來,我們將保障南水北調源頭水質、推進長江大保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在全國首倡并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并連續兩次寫入省黨代會報告。完成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退漁(養)還湖12萬畝,在沿江、沿大運河建設了6個生態安全緩沖區,建成“七河八島”、“運河三灣”等總面積近130平方公里的10個大規模生態中心。將長江干流揚州段89.6%的岸線劃定保護,劃分為岸線保護區、保留區和控制利用區,退讓生產岸線6.3公里,復綠152萬平方米,生態岸線占比從47.5%提升至56.9%,提升了9.4個百分點;全市修復濕地3.72萬畝,成片造林44.2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由36%提升至67.9%,提升了31.9個百分點;林木覆蓋率由22.97%提升至24.02%,提升了1.05個百分點。開展全市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初步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有人說,江豚用微笑為揚州生態點贊,小鳥用翅膀為揚州生態投票。這兩年在三江營水面記錄江豚活動602頭次,其中母子豚就有49頭次。我市被記錄的鳥類已達300種,近兩年首次記錄到紅腳苦惡鳥、白胸翡翠等珍稀鳥類,成為揚州生態環境不斷變好的例證。
三、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穩步提升。十年來,我們著力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出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方案》《水環境區域補償工作方案》《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量化問責暫行規定》等相關規定和文件,以市人大常委會決議的形式,先后制定實施“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水和大氣污染防治決議等,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十年來,我們全力推進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以來,全市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33.8萬噸/日,新改擴建污水管網1600余公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規模從1000噸/日增加到4310噸/日,城鄉生活垃圾實現全量焚燒處理;全市形成12萬噸/年的危廢焚燒處置能力和4萬噸/年的填埋處置能力,實現自給有余。構建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保持打擊環境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組建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中心、指揮調度中心,打造“生態環境一張網”,為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撐。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八屆四次全會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咬定目標強力攻堅,爭先進位抓突破,以環境質量的改善成效迎接二十大的勝利召開!最后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也懇請大家繼續關心支持揚州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讓我們共同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更加美麗!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王局長!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纯丛谧挠浾吲笥延心男﹩栴}需要提問,提問前請說明所在媒體單位。請大家舉手示意。
揚州日報:
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是一座城市美麗宜居的底色。近年來,揚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未來的工作重點和思路舉措有哪些?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吳軍: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近年來,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戰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落細落實《揚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和《揚州文明有禮二十四條》,始終堅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龍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度拓展文明實踐工作,促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全面、創新和高質發展,市民文明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持續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創建。2011年揚州市創成全國文明城市,之后連續四屆通過復評,2020年高郵市創成縣級全國文明城市,寶應縣、儀征市創成縣級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市目前有25個全國文明村鎮、25個全國文明單位、2所全國文明校園、2戶全國文明家庭。大力弘揚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全市85%的村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
文明培育持續發力展現新面貌。大力踐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落實兩個綱要,注重典型選樹,1人當選全國道德模范,2人當選江蘇“時代楷?!?,32人當選江蘇省道德模范,67人/組當選“中國好人”。在全市組織“永遠跟黨走”“強國復興有我”等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每年常態化組織開展“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薄拔覀兊墓澣铡薄捌卟实南娜铡薄袄_紛的冬日”等各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50多場(次)。全市道德風尚高地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現新作為。我們整合公園廣場、黨群便民服務中心、文體服務中心等資源,累計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8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387個。全市注冊志愿者超過91萬人,注冊志愿服務組織5300多個,累計發布志愿服務活動27萬余項。全市建成了30個“揚州好人”文明交通崗、200個“文明驛站”“志愿驛站”,常態化開展文明交通和文明旅游志愿服務。每年開展“三下鄉”、公益集市、線上線下文明實踐活動500場次,宣傳教育群眾60萬余人次。
城市添文明,發展增動力,群眾得幸福。通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龍頭工程,揚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明顯提升,文明已經成為揚州的鮮明印記,全市人文環境更加健康向上,社會環境更加安全穩定,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均得到大幅提升。
下一步,揚州市將以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目標,不斷提升城市整體文明水平,奮力開創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一是健全完善創建機制。推動市縣同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實地考察、網上申報等工作制度,切實形成閉環管理。二是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深入推進、深化拓展文明城創建工作,不斷增強市民群眾對城市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引導市民自發珍惜創建成果,積極參與創建,主動監督創建,變“要我創建”為“我要創建”。三是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發力解決人民群眾的“關鍵小事”,讓人民群眾看到成效、看到變化、增強信心。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不斷激發整座城市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聚力將揚州打造成為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典范城市,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對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
新華網:
住建部門可以說是“宜居城市”建設第一線的行動部門和責任單位。請問近年來市住建部門具體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住建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安朝:
謝謝新華網記者的提問。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懊利愐司映鞘薪ㄔO”是打造“好地方”揚州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支撐。近年來,市住建部門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統籌協調各方面力量,聚焦聚力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著力構建快聯快通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更新,在推動“綠色發展、美麗宜居”好地方建設中展現住建擔當、貢獻住建力量。近三年來,市區每年安排城市建設和環境提升重點工程400個以上。在宜居城市建設方面,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水平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努力打造“便捷暢通”的宜居城市。城市快速通行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底,揚州主城快速內環全面建成通車,快速路通車里程近80公里。目前正在實施快速路網外延工程,揚子津路西延(潤揚路~甘八線)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車;持續推進江平路東延(涉鐵段)工程,加快建設開發東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及運河北路北延快速化改造工程,推動城市快速路網向主城外圍延伸,更好地服務主城區及揚州周邊鄉鎮。城市路網結構有效優化。市區道路總里程達到1821.3公里,路網密度達9.5公里/平方公里,高峰期平均單程通行時間28.5分鐘,道路交通循環能力不斷提升。城市停車設施不斷完善。持續推進停車泊位建設,過去五年市區年均增加公共停車泊位6500個,有效緩解了停車難題。
二是高品質塑造城市特色空間,努力打造“人文生態”的宜居城市。統籌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認真貫徹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1+8”工作方案,聚焦18.25平方公里古城,開展一批專項行動、實施一批保護傳承項目,三和四美地塊、小秦淮河先導段、仁豐里三期有序整治修復,正在逐步探索古城保護更新的“揚州模式”。持續實施古城“一水一電一消防”工程,推進古城雨污分流、天然氣鋪裝、強弱電桿線整治以及消防安全、救護通道、垃圾分類等設施建設,累計疏通污水管網超100公里,規整架空線路近200處,新建微型消防站6個、消防監控中心3個。南河下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工程”在中國建筑學會首次設立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獎”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仁豐里、東關兩個歷史文化街區入選住建部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范案例。全力拓展城市生態空間。近年來全市新建、改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306個,市區建成區綠地率42.1%,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0.1 平方米。著力補齊城市水環境短板。高效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全市建成區30%以上面積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市區71條,縣、市25條黑臭水體全部整治完成,城市建成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加快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湯汪污水處理廠三期(8萬噸/日)工程、北山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8萬噸/日)建成投運,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4萬噸/日,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5萬噸/日。
三是高標準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努力打造“幸福和諧”的宜居城市。從2020年開始推進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目前市級試點項目已達34個,總體建設進度達80%,有16個項目納入省試點范圍。持續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擴大住房保障政策受惠面,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4.5%,基本實現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大力推進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全市累計實施棚戶區危舊房改造6.5萬套戶,其中市區4.5萬套戶,有力改善了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力度,著力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問題,切實發揮住房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十四五”期間計劃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人才公寓)1萬套間。系統實施老舊小區整治,重點解決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居住環境臟亂差、存在安全隱患等群眾反響大的問題,全市2016年以來累計完成老舊小區改造約547個、1146萬平方米,惠及11.55萬戶居民。
我就回答這么多,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網易新聞:
請問市城管部門,今年以來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鄉生活品質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城管局黨委委員、市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王友書:
感謝你的提問。媒體朋友們,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城管環衛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今年以來,市城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繡花”功夫抓攻堅、優環境、強管理、促提升,全力護航“六個好地方”,群眾生活品質和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具體來說,就是抓好“五個重點”:
一、以打造“好地方”好環境為重點,著力實施綜合治理。制定落實文明創建專項行動方案,開展五大整治,對城市環境中臟亂差的“頑癥”實施綜合治理,取締出店經營、占道攤點16000余處,清理“城市六亂”4萬余處,規范非機動車停放6500余處,確保了市容整潔有序;圍繞重大活動、重要節慶保障要求,加強重點路段、重點區域巡查值守,圓滿完成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等重大活動市容環境保障任務。嚴管嚴控道路降塵、渣土揚塵、燒烤煙塵,常態做好灑水噴霧降塵,加大對渣土車違規超載、帶泥上路、拋灑滴漏等行為執法查處力度,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以培塑“好地方”好形象為重點,著力打造特色風貌。結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大力開展街景容貌提升行動,積極打造與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相適應、可觀可感的高品質城市空間。按照城市家具“景觀化”的思路,分類別對城市家具實施差異化改造,抓好主次干道、商業街果殼箱、垃圾容器科學化、特色化配置,打造城市靚麗風景。按照廣告標牌“規范化”的要求,加強主次干道沿線廣告標牌整治清理,開展10 條市區戶外廣告和店招標牌設施特色示范街區創建活動,提升城市“顏值”。
三、以創造“好地方”好生活為重點,著力提升住區品質。突出抓好居民小區這個重點,深入開展違法建設防治和生活垃圾分類兩大攻堅,建設美麗家園、宜居環境。對侵占公共空間、影響公共安全、損害公眾利益的違法建設開展整治,累計拆除住宅小區違法建設12萬余平方米。以宣傳貫徹《揚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為契機,加快構建黨建引領、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面發動、全民行動“一領四動”垃圾分類工作新格局。今年將創成228個“四分類”和“三定一督”達標小區,全市所有街道和75%以上的鄉鎮全域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
四、以提供“好地方”好服務為重點,著力完善民生設施。從破解城管工作難點、補齊民生服務設施短板等實際出發,優化完善環衛基礎設施布局、功能,著力解決設施數量不足、分布不均、維護不暢等問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扎實推進環衛公廁、生活垃圾設施、建筑垃圾處理設施等民生項目,5座中轉站、24座公廁按序時推進。加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廢棄物處理廠、生活垃圾填埋場等設施運行監管。近五年,全市共收運處理生活垃圾657.46萬噸、餐廚廢棄物24.99萬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五、以探索“好地方”好管理為重點,著力強化效能建設。圍繞“攻堅突破年”和機關干部能力作風建設“五大行動”,大力培育和踐行“聽黨指揮、為民服務、崇法善治、追求一流”的揚州城管精神特質,打造“黨建紅”與“城管藍”“環衛橙”有機融合的過硬隊伍。依托現有數字化城管平臺,加快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一網統管”的整體架構,健全完善“機關圍繞基層轉、管理圍繞現場轉”等工作機制,不斷提高共治合力。轉變執法理念和執法方式,明確15種不予處罰和39種減輕處罰情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優化設施功能,提升容貌品質,保障城市運行,以城市管理高水平服務“好地方”建設高質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謝謝!
揚州電視臺:
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現在的城市建設也更加兼顧綠色發展。請問目前寶應縣在新常態下推進縣域宜居宜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思路和舉措?
寶應縣副縣長鄒愷:
首先,感謝您對寶應工作的關心支持。各位來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支持里下河地區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寶應地處里下河腹地,作為江淮生態經濟區的核心板塊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區域,近年來,我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高質量發展主題,主要做了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厚植生態底色。系統推進京杭大運河寶應段生態環境修復、岸線景觀塑造,有序實施寶應湖、白馬湖“三退三還”,一體建設高品位高品質的文化走廊、生態走廊、旅游走廊和綠色經濟走廊。近年來,我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治六減三提升”專項行動、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等一系列專項行動有效開展,創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二是推動產業升級。扎實推進以新型電力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為主導的“3+5”現代產業體系集群發展,拉長延伸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條。發揮優質糧油、有機農業、特種水產、生態養殖等特色主導產業優勢,高標準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調結構、推創新,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2021年我縣二、三產業占比分別提高至49.2%、40.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8%。
三是建設美麗鄉村。致力全域化推進、景觀化打造、品質化提升,以農村住房改造、農業生態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等實事工程為抓手,不斷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近年來,我縣累計建成美麗宜居村莊156個,獲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7個、傳統村落18個。
寶應縣作為荷藕之鄉,不僅生態環境優美,還是宜居宜業區域節點城市。我們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產城融合生態經濟,努力以城建大提速增強縣域美譽度。下一步,我們將做到三個“堅持”。
1、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綠色經濟。以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抓手,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大力發展碳匯經濟,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更高水平實施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加快高耗能行業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引導企業綠色生產,未來三年內每年實施節能技改項目10個,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企業6家。大力實施綠電廠房項目,在6個鎮區相繼啟動綠電廠房建設,總占地面積570畝、建筑面積29.4萬平方米。既能為新項目提供“拎包入住”服務,又能助推全縣建筑業發展。
2、堅持統籌發展,推進產城融合。堅持東連南拓、西融北延,推動城市空間聯動、組團發展??h城東部加快產業融合步伐,推動區鎮連片開發,打造產城融合新示范;南部加快高鐵片區與生態新城聯動發展,建設以商務商貿、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為重點的高鐵經濟承載區;西部進一步培植壯大有機農業和休閑旅游等特色產業,加快實施運河大橋改擴建,改善公共設施配套,實現與城區快通暢聯;北部加快整合提升城北公園片區,完善各類商業商住配套,不斷提升精致宜居水平。
3、堅持精細規劃,建設宜居城市??茖W編制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和鎮村布局規劃,堅持以城市為龍頭、鎮村為節點、生態為支撐、基礎設施為紐帶,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大力推進特色城市化和新型城鎮化,不斷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真正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加快新城吾悅、金源、時代等城市商圈集聚人氣商機,實現錯位發展。著力完善學校、農貿市場、停車場、垃圾轉運等功能性設施,加快周邊商業地塊、高品質住宅上市步伐。全面推行宅基地退出房票安置和房屋置換政策,加快推進城區重點區域更新改造,同步實施綠化景觀提升。錨固城市生態底色,塑造城市大美形態,努力將我縣打造為人民向往的美麗宜居幸福之城。我們也將堅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根植于心、根植于行,打造群眾幸福、綠色生態的好地方寶應。
最后,再次感謝媒體朋友們對寶應的關心支持!
江蘇經濟報:
請問江都區近年來如何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圍繞“五區”同創好地方,聚力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區方面,具體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江都區委常委楊東:
首先非常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圍繞江都“五區”同創好地方,聚力打造“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區作如下解答:
1、大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嚴格項目準入,以最嚴格的標準嚴把項目準入關,凡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存在環境風險隱患的項目,一律予以否決,從源頭壓降環境負荷。近年來,否決項目109個。騰退“兩高”企業,依法依規關停退出能耗、環保、安全、技術不達標企業,持續削減“兩高一低”產能,2017年以來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化工企業628家。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高質量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打造“智改數轉”樣板區,華為、西門子等10多家頭部企業落戶江都,工業開票銷售先后邁上1000億、1100億、1400億新臺階。
2、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保衛方面,嚴格落實空氣質量國省控站點責任機制,狠抓問題整改,扎實開展臭氧大氣攻堅六大攻堅專項行動。碧水保衛方面,圍繞“全域治理、全河達標”總體目標,全面深入落實河長負責制,出臺了《江都區水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扎實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333”行動,組織南區21平方公里水生態環境整治,全區污水處理廠“四統一”工程全面推進。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獲批省農村生活污水社會化治理試點項目。2021年底提前完成邵伯湖3916畝“退養還湖”任務,累計整治城鄉黑臭河道178條。凈土保衛方面,完成農用地、重點工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定工作,完成糧滿倉農化、雅本制藥、邵伯荇絲農場等3個反饋問題有效整改,排查化工關閉遺留地塊,建立重點監管地塊清單,全區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超90%,危廢庫存量持續下降。
3、堅持同步推進治理和修復。強化長江大保護,扎實開展保護修復攻堅行動,國家、省長江警示片涉及問題全部整改銷號,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排口命名等工作,28個有問題的長江入河排口已完成整治20個,3個點位在今年完成,剩余5個點位于明年完成。強化生態修復,高標準編制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規劃,滾動推進9大類、34項重點工程,長江干流等重要水體沿線116家小船廠、砂石碼頭(攪拌站)、234個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全部完成關停。以“治建并舉”的思路推進沿江沿河等重點片區生態修復,先后對新通揚運河、三陽河等流域拆除的工礦企業進行復綠,在引江河、鹽邵河等重要水體沿線建成完整林帶,在沿江地區、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及輸水通道沿線實施了白塔河風光帶、星北湖濕地恢復、沿江防護林、“三河六岸”先導段、運河風情小鎮等一批生態修復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及輸水通道沿線濕地保有量達22.89萬畝,充分展示大江風光、運河風景、水鄉風情。強化生態融合,將生態修復工程實施與民生工程建設有機融合,全力打造生態景觀體系,加快推進江堤加固和生態化改造工程,三江營濕地公園、南水北調源頭公園等節點性、標志性工程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一批“群眾身邊”的生態休閑公園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開門入園、隨處見綠”,共享生態治理紅利。
4、切實提升群眾環境獲得感。以老百姓生態環境需求為導向,聚焦企業排污、危廢處置等重點領域,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高壓態勢。2017年以來,累計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178件,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的環境突出問題。2021年第二輪省環督、2022年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交辦環境問題數量,分別比2017年省環督、2018年中督“回頭看”下降46.6%、42 %。
最后,非常感謝記者朋友們對江都生態環境的關心支持。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感謝楊常委的回答。由于時間關系,現場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有其他問題,會后可與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聯系。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