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溝通南北,貫通古今,潤澤兩岸,福澤百姓。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事業發展成就。十年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流域水生態保護治理,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我國水利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大運河全線通水,再現了千年運河的致富河、幸福河的時代雄姿,再展了生態運河、美麗中國的時代縮影。
“通達千里,運化古今”。大運河延綿流淌,千年不息,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見證了中國人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自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至清代末年漕糧改折,大運河歷經數代王朝疏浚與整修,但近代以來一些河段淤塞不通,一些河道長期斷流甚至干涸,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成為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成為沿線城市發展的共同期盼,更成為美麗中國抒寫燦爛圖景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通過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大運河沿線省市全力協作,綜合治理,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和全面的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成為自覺行動。北京在水生態修復、濕地建設、園林綠化、景觀營造等方面打出“組合拳”,運河生態與文化相得益彰;山東著力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建設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構建大運河整體聯動保護大格局;江蘇著力打造集景觀、文旅和經濟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群廊,淮安打造“大運河傳統文化習俗+生態旅游”,揚州建立生態文化公園,蘇州全面展現“新魚米之鄉”和“新江南空間”風貌。如今,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處處展現著“水綠相映、城在園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動人畫卷,古老運河正煥發著時代嶄新蓬勃生機。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千年運河的世紀復蘇,為美麗中國妝扮了更加豐厚的綠色模樣、生態樣板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本,這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這是兩岸人民同享發展幸福的喜事,這更是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重要標志。從此以后,大運河沿岸將因水而具靈氣、因綠而呈秀美、因文而顯深邃,沿線城市將崛起時代中國的城市群;從此以后,大運河將再會呈現浪花翻涌、萬船云集的“黃金航道”的雄偉氣勢,游客沿運河泛舟游覽、南下北上將成為現實;從此以后,千年運河不僅流淌在大地上,流淌在文字中,流淌在鄉愁里,更流淌在人民群眾的心坎上、活生生的現實里。
千里運河,千年穿行。專家們感言,“大運河迎來了2500多年歲月里新的生命周期!”史學家們感慨,大運河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與興盛。如今,沿線兩岸人民群眾更加欣喜,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游帶展現著運河百景千姿,煥發活力,熠熠生輝。未來,大運河的美麗需要我們持續保護守護,大運河的璀璨歷史更需要我們子孫后代用心用情奮力書寫。(丁新伯/文 沈江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