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最引人注目的新聞不是跨年夜的浪漫,也不是新一年的愿景,而是一條關于新毒株的謠言。在后續的事實披露中,人們獲知是一位非醫學領域的普通人炮制了這條信息,但在那個時刻,它直接“助力”了多種藥品的脫銷。各個平臺的網民都在廣泛轉發這條充滿事實錯誤的信息,各路媒體則奔忙在辟謠一線。
假出天際的謠言怎樣決定了人們的認知?我們是否有辦法消減謠言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接受了央視網《新聞+》欄目記者的專訪。
央視網記者:為什么謠言常常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有些謠言一看就是假的,為什么還會有人深信不疑?
董晨宇:2018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很有影響力的論文有一個很特別有趣的結論,我覺得可以說明原因。首先,謠言是不是確實跑得更快?這篇論文通過對社交媒體的巨大樣本量的數據分析發現人們的確更愿意相信謠言、轉發謠言,而轉發辟謠信息的人其實非常少。轉發謠言的人看到辟謠也不愿意再繼續轉發,這事其實就挺難辦的。
為什么會這樣?它給出的結論是新奇原則,就是謠言比真相更好看、更吸引人。謠言有一個天生的優勢,它可以裝點事實、包裝事實,讓事實變得和小說一樣精彩。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我自己不是特別喜歡“打擊謠言”這個說法,當然謠言并不是沒有問題,但是打擊這個詞它的對象應該指向制造謠言和惡意傳播謠言的人。
央視網記者:回看很多謠言傳播的路徑,會發現人們有時不知不覺就成為謠言傳播的幫兇,在轉發謠言信息的時候,大家抱有什么樣的心理?
董晨宇:謠言是非常復雜的,如果我們僅僅是打擊它,可能很難達到一個很好的治理效果,因為我們忽視了人們在傳播謠言時候的主觀感受,要知道,傳謠的人其實是有不同的動機的。
我們要打擊的重點對象是惡意傳播謠言,抱著經濟甚至是政治目的傳謠的人。
而謠言的第二種類別就是談資,比如在飯桌上為了攀談而聊起的八卦,這時候傳謠的目的其實是我想拉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談論對象。
還有一部分人在傳謠的時候寄托了自己的愿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里面傳播的可能就很多都是謠言,我們希望某件事情可以達成,而別人告訴了我們達成的途徑,讓我們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比如吃某種食物可以治愈癌癥,所以它其實反映了人們良好的愿望。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謠言跟立場和觀點有關。在社會心理學中有社會判斷理論,就是當我們遇到了和自身立場一致的信息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吸收并加以傳播。相反,如果這件事情是一個我不太喜歡的人講的,我就會排斥它。傳播這種信息本身其實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立場的強化。
治理謠言的困難就在于傳謠的行為看似簡單,背后蘊藏的社會心理因素是非常復雜的。
央視網記者:謠言常常出自不了解情況的人之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董晨宇:我們可以把傳謠的人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完全不了解的,第二種是非常了解的,第三種是半懂不懂的。誰最不容易傳謠?就是對這個領域特別了解的人。我們都有一個經驗,對一個學科了解得越多越不敢說話,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但是半懂不懂的人就會覺得學到個理論就想找個地方表達一下,這類人可能出于使用自己已有知識來解釋社會的邏輯去傳播信息,結果就導向傳謠。至于完全不懂的人,其實他不在乎信息的真實性,只在乎它有沒有傳播價值,一味地吸引眼球,這樣的人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央視網記者:制造謠言的人是出于哪種心理,為什么他們可以自然而然地給出聳人聽聞的信息?
董晨宇:對于傳謠者的動機分析同樣是非常復雜的,最直接的就是覺得他們不懷好意,想制造社會混亂或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當然很多的謠言,我們會發現背后是有經濟利益鏈條的,傳播謠言是想使企業獲益,甚至可能都談不上企業,就是一個江湖騙子來攫取經濟利益。
但是還有很多的謠言制造者是出于自身的恐懼。我們剛剛完成的一篇論文考察了1900年左右在中國發生的三次鼠疫中的謠言,我們發現在第一次鼠疫中制造謠言的就是很普通的村民。他們有商業目的嗎?沒有。但是他們很害怕,就編造信息,說鬼神降臨來懲罰村子里的人了。其實受到恐懼的驅使,為現實發生的難以理解的事情尋找一種合理的解釋。
在之后的公共衛生危機中,這類鬼神的謠言就會少很多,因為中國的醫療已經慢慢地和國際接軌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不能說制造謠言的人都是圖謀不軌的,他們需要解決某些心理的訴求,平衡自己的心態,把一切都看做是應該發生的。
央視網記者:我們發現謠言有時會具備指導人們行動的力量,如何有效降低謠言的影響?
董晨宇:在強調普通人的謠言辨別能力之外,還有兩點對于謠言治理特別重要。
首先是平臺,在中國語境當中,謠言大部分是在社交媒體或短視頻平臺傳播,那我們能不能去通過某一種技術的使用,讓所有看過謠言的人同樣能夠得到辟謠的信息。平臺是不是有義務在給謠言視頻點贊、下載或轉發的人的界面上為他呈現辟謠的視頻,完成謠言傳播到辟謠的閉環?這是可以通過算法做到的。
第二,從政府的治理來講,在用司法手段打擊惡意制造和傳播謠言的人之外,對于那些并非出于惡意傳播謠言的人的治理,涉及到社會信息公開流通的問題。
我們有個公式,什么時候人們特別容易傳謠?第一,這件事很重要;第二,這件事事實模糊,它又重要,我又看不清它,這個時候謠言就會趁虛而入。
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如果想要解決社會當中的一擁而上的跟風,我們首先要弄明白這個危機來自哪里,要怎么解決,再以官方的渠道傳播出去,讓老百姓能夠看到。
謠言最害怕什么——是真相的公開,真相的公開和傳播是打擊謠言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