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催新綠,恰是植樹好時機。又是一年植樹節,春意盎然,綠滿中國,華夏大地到處人潮涌動,紅旗飄飄,2023年春季義務植樹活動正在蓬勃展開。大家乘著春風,植樹造林,用實際行動為美麗中國建設增添光彩。
植綠護綠、關愛自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穩步推進節能降碳,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設立首批國家公園,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9000多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民群眾越來越多享受到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每一次參加義務植樹,習近平總書記都對國土綠化事業殷殷囑托,引領億萬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步伐堅定不移。隨著全民義務植樹深入開展,愛綠植綠護綠成了全社會的共識,通過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愿服務等不同形式,人們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活動,一棵一棵地種下新苗,一季一季地守護成長,一批一批地實現樹木成林。隨愿、隨處、隨時植樹的美好愿望逐漸成為現實,看山望水、青山綠水、金山銀山觸手可及,給人民群眾向往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綠色幸?!?。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事關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事關民生福祉改善,事關經濟發展成色,事關子孫萬代幸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望神州大地,不管是雄安新區打造的“千年秀林”,還是上海千方百計為民造綠的“千園工程”,還是北京通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一棵棵樹,一片片林,一座座公園,提供了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綠水青山,正是人們的追求,也是國家的堅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今天的義務植樹,就是讓大地遍染綠色、天空湛藍清新、河湖魚翔淺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美好的生態家園。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當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義務植樹,種下的不僅是生機盎然的新綠,更植下低碳綠色的希望,把綠色發展理念植入每個人的心田。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推進山水林園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廣泛科學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國土的活動,多栽樹,栽好樹,共建綠色美麗家園。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要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黨員干部要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引領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集眾智、聚眾心、匯眾力,認真履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法定義務。要樹牢“綠色環保人人有責”的理念,從自我做起,愛護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為綠水青山建設出一份力、盡一份責,拿出釘釘子精神,以“不誤時”的干勁和“人人上”的行動,一棵一棵地種,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抓,一片一片地守,讓中華大地四季常綠。
春回大地,草長鶯飛,正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節。讓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雙手種下綠色夢想,鋪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美麗畫卷。(陳寶泉/文)